随着工业快速发展,工业产品种类更加多样,工业废水成分更趋复杂,除了氮、磷、悬浮物外,还有重金属、油污等难以处理的有毒有害物质。
加强工业生产过程排放控制。推动开展土壤碳汇机制研究和监测,明确土壤碳汇储量和特征,严格执行基本农田红线,开展土地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减少土壤碳汇流失。

发电量占比约9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60个百分点。依托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探索推动碳排放权交易资源储备试点。3.控制工业生产过程排放通过原料替代、改善生产工艺、改进设备使用等措施减少工业生产过程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开展行业能效水平对标达标活动,发挥能效领跑者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能效领跑者征集审核发布制度,积极推荐我省企业(单位)申报全国能效领跑者能效之星,加快企业层面节能降碳奖惩制度建设。在16个州(市)开展了24个低碳校园、39个低碳社区示范建设。
加强生态系统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建立常态化林草生态系统碳汇监测机制。建立完善协同减排、碳排放权交易等方面的法规、制度和政策。打造云南怒江大峡谷地质生态旅游线路、云南茶马古道生态旅游线路等精品生态旅游线路。
重点在国有林场,适当在森林经营企业和新型森林经营主体开展森林多功能经营技术试验示范(16个国有林场(企业),示范面积20万亩)、森林多功能经营模式试验示范(全省16州市,每州市选择1-2个县)、木本油料林田间管理试验示范(核桃主产区10个、澳洲坚果5个、油茶3个)、特色经济林多功能经营模式试验示范(竹林10个县、板栗5个县)。1.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统筹划定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尽管近年云南经济保持了较快增长,但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方式相对粗放、供给体系质量不高、全要素生产率和工业化程度还较低,仍有许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分工的中低端,过度依赖要素驱动,产业发展短板明显。购,制定政府节能采购产品目录,引领低碳消费。
太阳能预计可开发量8300万千瓦,未开发超过90%。加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设市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

强化多部门的协同配合,做好测防报和抗救援的有机协调连接,提高迅速开展气候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强化落实行政主管负责制,把防汛、抗旱、山地灾害、森林草原防火、病虫害等作为防灾的重点常抓不懈。洱海流域区域水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加大废旧有色金属的再生利用,提高再生有色金属占市场供应量的比重,综合利用有色金属冶炼的副产品或中间产品,减少物料损失与排放,实现资源重复、多级利用。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改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力争达到70%以上,县城污水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夯实,提前完成1861.3万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任务,建成五小水利工程131.79万余件。3.低碳示范试点项目稳步推进云南省低碳试点省,昆明市、玉溪市、昆明市呈贡区、普洱市思茅区国家低碳试点城市(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此后,团队陆续在中国、美国及非洲、南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分析,都发现PM2.5污染和妊娠失败显著关联。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4250-4。
由于我国当前实行的空气质量标准并未充分考虑孕妇和儿童等脆弱人群,因而在未来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时应当强调对易感人群的保护。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研究,2019年全球5岁以下儿童死亡人数294万,其中69万人可归因于PM2.5暴露,主要致病机制是PM2.5暴露后,诱发新生儿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和儿童的下呼吸道感染。

2018年,薛涛团队研究了中国和美国的数据后发现,空气污染水平与生育率呈负相关。然而,此前并不知道母亲孕期PM2.5暴露是否会导致更严重的不良生育结局,如流产和死胎。
随着数据的积累,朱彤和薛涛的研究团队估算了137个国家PM2.5暴露导致的死胎数目,这137个国家覆盖了超过98%的全球死胎人数。朱彤表示,坚持污染减排不放松、力争早日达到碳中和是从环境健康角度保护孕妇和胎儿的根本措施。而在中国,每年约6.4万个死胎可归因于PM2.5暴露。多环芳烃是PM2.5中的危害成分,这提示了空气污染对生育健康的威胁是多方面的。相关研究11月29日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2011年,朱彤团队与合作者曾在孕妇胎盘中检测出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等,并发现其与神经管畸形的出生缺陷相关联。
根据测算,约40%的死胎可归因于PM2.5暴露,即便考虑了计算不确定性,基于最保守估计,这个比例仍然高达约四分之一。此外,通过使用空气净化器、调整出行方式等在孕期加强个体空气污染防护,也被证明能有效改善妇幼健康。
空气污染暴露是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对于生命力脆弱的胎儿,又会造成怎样的伤害?北京大学教授朱彤和研究员薛涛团队通过整理5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构建了细颗粒物(PM2.5)暴露和妊娠失败的定量关系,结果发现,至少约40%的死胎可归因于PM2.5暴露该协议将对塑料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塑料的生产、包装、产品和商业模式等。
随之而来的,则是污染的加剧。之所以举行该会议,是因为早在今年3月,联合国环境大会一致通过了一项终止塑料污染的历史性决议决定制定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以防止和减少全球塑料污染。
目前,塑料垃圾占所有海洋垃圾的85%。陆地管理不善会导致塑料垃圾最终都流入河流,并被排入海洋。面对如此严峻的态势,各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预测,到204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量将增加近3倍,每年增加2300万吨~3700万吨。
英国朴茨茅斯大学海洋政策和经济学研究者Steve Fletcher指出。相关专家学者在接受《自然》采访时,纷纷为协议的制定提出建议,如禁止塑料垃圾从高收入国家转移到低收入国家;要求生产商支付塑料收集、分类和回收环节所产生的费用;为参与制定协议的国家设置减少塑料使用量的截止日期;启动塑料循环经济,向各国征收生产塑料聚合物的附加费,并用该资金支持塑料回收;要求塑料制品的零售商回购塑料垃圾,并重新利用;各国出台法规,严惩造成塑料污染的公司等。
据《自然》报道,自11月28日起,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乌拉圭召开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达成终结塑料污染的历史性全球协议。其间,各国代表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开会商定控制塑料污染的规则和战略。
到2050年,全球塑料产量预计将翻一番,达到每年10亿吨以上。因此,协议谈判人员不得不衡量并处理好上述问题。
在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Linda Godfrey看来,这将是一场非政府组织和塑料行业间的博弈,前者希望禁止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后者则认为可以通过改进废物回收的方式来解决污染问题。该协议预计于2024年底达成。塑料是产量增长最快的材料之一目前,塑料垃圾占所有海洋垃圾的85%。
据《自然》报道,自11月28日起,来自150多个国家的代表在乌拉圭召开政府间谈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以达成终结塑料污染的历史性全球协议。陆地管理不善会导致塑料垃圾最终都流入河流,并被排入海洋。
相关专家学者在接受《自然》采访时,纷纷为协议的制定提出建议,如禁止塑料垃圾从高收入国家转移到低收入国家;要求生产商支付塑料收集、分类和回收环节所产生的费用;为参与制定协议的国家设置减少塑料使用量的截止日期;启动塑料循环经济,向各国征收生产塑料聚合物的附加费,并用该资金支持塑料回收;要求塑料制品的零售商回购塑料垃圾,并重新利用;各国出台法规,严惩造成塑料污染的公司等。在南非科学与工业研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Linda Godfrey看来,这将是一场非政府组织和塑料行业间的博弈,前者希望禁止一次性塑料的使用,寻找更安全的替代品,后者则认为可以通过改进废物回收的方式来解决污染问题。
其间,各国代表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开会商定控制塑料污染的规则和战略。面对如此严峻的态势,各国已经开始采取行动。